约翰卫斯理有一位弟弟,名叫查理卫斯理。其对于华人些许陌生,但也是循道会核心人员。
他有许多文字作品留世,也为上主作工无数。但比起这些,他的诗歌则更为上主所使用来祝福众人。
用公理会领袖曼宁的话说:查理卫斯理的诗歌非但对循道会作出贡献,也对整个基督教作出贡献,查理的诗歌是超宗派、超国界、超民族的。
所以这篇,别于之前的人物生平,将着重介绍查理的诗歌,以同得滋润。
作者: Timothy
为何光先受造而光体后受造?
上周日相聚时,有人问起这个问题,具体的经文是在创1:3和创1:14。因各种原因尚未作答,就索性开个问答栏目,此篇作为第一篇。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 1:3)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创 1:14)
此问题在早期东方教父巴西尔的作品《创世六日》中有很详细的讲解,自己也觉得许多解释挺合适的,所以将教父的意见概括在此,作为一个解释。
光与光体不同
上主先造出天地,然后造出光,用以分开昼夜,显出所造之宇宙的丰富,从此光暗不可混淆,昼夜不会变乱。后续才造出日月,特别用于管理昼夜。因此,太阳月亮不是昼夜出现的原因,而是上主用于管理昼夜的工具。(此处我们不讨论其他星球的昼夜)。
1.4节之受造之光乃光之本性,而后之光体则有发出光之功用。如同蜡烛可以发出火,但蜡烛不是火一般。 继续阅读“为何光先受造而光体后受造?”
认识罗马大公教会(天主教)
罗马教会的简介和分析
简要的历史与发展
天主教是罗马大公教会在中国的称呼,学界称呼为罗马教会或者罗马大公教会。本节简要叙述天主教的历史,让读者有个整全的大概的了解。
使徒时期
从新约《罗马书》我们知道,当初在罗马已经有了主的教会。从《罗马书》我们可以一瞥当时的罗马教会,保罗说“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可知当时的罗马教会在众教会中是有美好见证的。
大公教会
“大公教会”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伊格纳丢所写的《达示每拿人书》第八章中,里面如此描述到“凡主教临在之处,会众也都要到齐,一如耶稣基督所在,即是大公教会所在。不得主教许可而施行洗礼或设爱席,都是不合法的;反之,主教所许可的,也就是上帝所悦纳的;你们这样做,万事就妥当而有效。”。从该文字的描述和表达中,我们知道当时的教会是主教制的教会,且伊格纳丢是在强调上帝在教会所设立的次序,圣徒需要顺服主教的权柄。而“主教”一词在和合本被翻译为“监督”,这也是为何在一些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教会也有以监督为主要教会权柄体现。
那时教会尚未分裂,且各地方教会的地位是平等的,基本不存在公开的彼此轻看的问题。伊格纳丢还同样写《达罗马人书》来劝勉在罗马的教会,正如里面开头所写“伊格那丢又名提阿甫箬,写信给那在至高圣父和祂独一儿子耶稣基督的伟大中得蒙怜悯的教会;这教会是按照耶稣基督我们的上帝之爱,而决定了万有之为万有的祂的旨意,得蒙垂爱,并蒙光照的;她又住在罗马人的地域里…”,我们从这样的表达中可以明显看到,作为安提阿教会的主教伊格纳丢对罗马教会的定义乃是“住在罗马人的地域里的教会”,所以并没有任何高举罗马教会的意图,但是罗马教会背景的教会史学家把伊格纳丢对罗马教会在爱德上美好见证的称赞(“配有其圣洁而在爱心里领袖群伦”),误解为罗马教会的某种首位权,这是不恰当的。
在同时期的使徒教父还有坡旅甲、革利免、黑马、帕皮亚,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找不到任何高举罗马教会的影子。所以那时的大公教会不是单指罗马教会,而是包含了早期教会所有的教会,最为著名的表达为五大教区(牧区),她们是:耶路撒冷教区、安提阿教区、亚历山大教区、罗马教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教区。
历史的车轮开到了使徒教父的末期,尼西亚前期的教父时代开启。这时涌现了一批在众教会中既有美好生命见证,又有对圣经、神学有思考,又有实际的敬虔操练之人,他们的名字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居普良、特土良、爱任纽等。这些圣徒在其作品中已经有些表达罗马教会和其主教似乎拥有某种领导地位。爱任纽在反驳诺斯底的文章中,表达到罗马因为有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两个使徒的光环而拥有更大的权威,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表达是不合宜的(不能因为某教会有多位使徒的背景,就觉得该教会地位较高[林后 12:11]),而居普良虽然表达了类似的罗马优先权的文字,但是他不认为罗马教会拥有统治众教会或者颁布普世教会训令的权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依稀开始看到罗马独尊为大的影子,但是这种独尊为大基本还是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和对使徒地位错误的认知的影响,所以可以看为是罗马教会独尊为大的一个过程。
那时政权对教会的态度大致还是逼迫的,转折点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主后313年将教会合法化。从此教会开始被政权支持并且拥有了一些特殊的权力,也因为此有大批的人开始涌入教会,实际上这也是教会从古代那忠贞的见证向世俗妥协的一个转折点。罗马教会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成为了众教会中最被政权控制的教会。从此很多大公会议都是会有政权的参与,皇帝的意见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意见,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政治。
从主后313年到主后692年的君士坦丁堡主教会议,是罗马教会优先权实际成型过程。期间发生的太多的人和事笔者这里不再详述。到了主后692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了主教会议,该会议明确表达了反对罗马领导权,反对罗马要求圣职人员不婚,允许圣职人员结婚等反对罗马教会的会议规定,而罗马主教拒绝在会议决议上签字。那时罗马教会的领导权不断巩固,而东西方教会的间隙也越来越大 继续阅读“认识罗马大公教会(天主教)”
约翰卫斯理简要生平
马背上的牧师
作为循道宗的开拓者,卫斯理有着自成的神学认知。虽然常被加尔文主义者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带来了灵性的复兴。
又因为他对成圣的理解趋于情感化与经历化,也带来了错误圣灵的洗的认知,成为近代灵恩运动的起源。可能就他本人来说也不愿看到灵恩如今的乱象。
还有他那常常拿来作为传道人婚姻的案例,也成为许多想要走上服侍的人的一个反面见证。
但毋庸置疑的,他是上主拣选之器皿,为了上主之国的拓展与丰富。
因他著作颇丰,为他立传者甚多,本篇仅摘选其人生的重要节点,作为彼此的勉励。
出生与成长
约翰卫斯理的父亲是一位牧师,还是位作家。卫斯理父母一共生育了十九位孩子,卫斯理排行十五,生于1703年6月28日。
母亲从小就教导孩子们背诵主祷文和圣公会的《公祷书》,也对孩子们有较为严格的品行要求。家中也常有家庭聚会,一起的阅读圣言和祈祷。
卫斯理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1709年2月9日,卫斯理家中遭遇大火,家人都逃离火场,只有卫斯理还在家中。六岁的他险些丧命在火场中,真是“火里抽出来的一根柴”。母亲意识到,上主在卫斯理身上一定有着计划。
1714年1月28日,卫斯理入学,至1720年6月24日,他离开学校,期间的学业优秀。毕业后他进入了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
之前的学习已经打下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他开始大量涉猎作品阅读。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包括逻辑学、古典文学、各类诗词(这也为卫斯理后来写出许多诗歌打下坚固的文学功底)。
他也阅读许多中世纪的灵性作品,如肯培多马的《效法基督》,也阅读一些新教作品,如劳威廉的《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也是因劳威廉的书,他开始向往过圣洁的生活。
一七二五年,约翰·卫斯理被圣公会按立为执事。
大学的追求生活
他在牛津大学的荣誉一个接一个:林肯学院的院士、文学硕士、并且还开始教授希腊文、哲学与逻辑学。
1728年9月22日,卫斯理正是被按立位牧师,但必须常驻学校。因为之前会帮助老家父亲所在的教区,这时的他分身乏术。之后就在学校教习。
在牛津,他被选为了“圣洁会”的领袖。此会乃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和其他二位学生一同建立,追求圣洁的灵性生活。包括乔治怀特腓也是此会成员。
此会成员常常一起阅读圣言、祈祷,并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但在彼时自由派学风兴起,也常常被同学嘲弄。
1732年7月,卫斯理拜访了劳威廉,而劳威廉也极为欣赏卫斯理,成为了他的灵性老师。
那时,会中还有一位叫奥格托普,乃是一位议员。他得到英国政府在美洲的一块地方,来安置一些需要的人。
这时就需要有人去美洲。卫斯理兄弟自告奋勇的去了美洲。
那是1735年。
遇上莫拉维亚的圣徒
在去往美洲的船上,圣洁会的会有严格遵守纪律生活。但他们在船上接触到了一群从德国而来的莫拉维亚信徒(请参看此篇:亲岑多夫简要生平)。他们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心,内心充满喜乐,特别是在船遭受暴风雨,甚至有可能沉没的时候,他们仍然有内心的镇定与平安。
卫斯理极为羡慕他们,因为他内心害怕的不得了。
当到了美洲后,卫斯理受到了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传教士史宾真堡迎接。
他们有一个简短的对话
史宾真堡问约翰·卫斯理说:“神的灵和你的心是否一同见证你是神的儿子?” 约翰·卫斯理听了这个问题,甚感惊愕,这个问题对他是生疏的,他竟不知如何回答。史宾真堡察觉他的惊愕情形,又问他说:“你认识耶稣基督吗?” 约翰·卫斯理稍微迟疑了一下,答说:“我知道他是世界的救主。”接着,史宾真堡又问:“诚然,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他已经拯救了你?” 约翰·卫斯理又呆住了,他回答说:“我希望他是为救赎我而死的。”史宾真堡最后问:“你知道不知道自己?” 约翰·卫斯理应道:“我知道的。”
这也是这个对话让卫斯理对莫拉维亚弟兄会产生向往。
深入接触莫拉维亚
从美洲回到伦敦,1738年2月7日,卫斯理遇到了彼得波勒,莫拉维亚的传教士。
因对莫拉维亚的向往,常常参加莫拉维亚的聚会。
1738年5月24日晚,他又参加了一个莫拉维亚的聚会。时正一位弟兄在阅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序言》。这时,约翰卫斯理内心感受到了异样的温暖,他真实的信靠了。卫斯理常常称呼这一次的经历叫做重生的洗(或称作圣灵第一次的恩典)。
这对卫斯理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经历,但他给这个经历留了一个口子,因为他把个人的经历绝对化、神学教义化,并开始在讲台上宣讲,成为后来灵恩运动的实际起源。
1738年6月13日,卫斯理与其他人一行去到德国,会见了亲岑多夫。并在守望村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深深受感于这种弟兄相爱的生活。甚至他说:
我愿意在此间快乐地度过一生!
与怀特腓同工
之前我们说到牛津的圣洁会中,有一位叫做怀特腓。也是一位追求圣洁的弟兄,但是他是持加尔文神学立场的。
当卫斯理从德国回到英国,看到英国灵性光景的低落,决心要以从莫拉维亚那边领受的救恩的信息来作为宣讲中心。彼时,正是怀特腓在英国布里托斯开展帐篷会。
怀特腓有意出发去美国,就需要物色接替的人。所以就正式的邀请了卫斯理,起初卫斯理并不愿意,后在会社的弟兄们抽签后,决定要卫斯理前去接受怀特腓的邀请。
在布里托斯八个月,卫斯理传讲了500多篇信息,因为圣公会的建制,其招来了许多的反对,不允许他去教堂讲道。但上主祝福他的工作。
后其用奉献的款项在马市场买一块地,造了一间“新房子”来安置新蒙恩的圣徒。这间新房子,成为实际的循道会的开始。
与莫拉维亚分开
1739年6月11日,约翰卫斯理接到紧急信件,要他尽快调节费达巷的会社中产生的争论,这争论主要是由他弟弟查理卫斯理和其他带领弟兄产生。
后来卫斯理解决了争端,但因为在布里托斯时期,会社的一些圣徒已经寻求德国的亲岑多夫求助,后因为过来调节的莫拉维亚的弟兄的观念与卫斯理的观念有了冲突。
最后在一次1740年7月的聚会中,卫斯理谈及了一些与莫拉维亚之间的看法不同。最后在这次聚会中分开了。
(注:历史资料中描绘卫斯理与莫拉维亚的分开,实际还要复杂,本篇只是简要描述。)
英伦三岛之工作
卫斯理在英伦的服侍,得来一个雅称“马背上的牧师”。他那时的工作极为繁重,许多的信息都是在马背上准备的。常常奔波于各个地方。
大致的概括如下
1739年11月11日,卫斯理在伦敦分享,8000人聆听。并购得一残留厂房,经过修整后成为循道会的总部。 1742年5月27日,在纽加塞耳宣讲救恩的信息。场面一下子超过了1000人。及至下午,会众增至30000人左右。圣灵极大的工作。后在纽加塞耳建立了循道会的另一个中心。 1743年2月,他回到约克郡。 差不多50年之久,他在布里托斯、纽加塞耳、伦敦三地奔走。后留存一本《日记》作为其自己的记录,是极为宝贵的资料。(此书一部分已经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大陆初版,《约翰卫斯理的日记》)
卫斯理在英伦服侍期间,受到了许多势力的反对
圣公会的人因为其使用未按立的人去传道,对他咬牙切齿。 恶霸土豪因为不喜欢其宣讲的悔改和平等的信息,不喜欢他。 政治上被人诬陷是法国叛党成员,招来许多误会。
荣耀与患难同行,喜乐与悲伤同路,这就是服侍之路。
情感踌躇与冲动的结局
第一次情感
在卫斯理因圣洁会而被派去美洲的日子,他对一位叫苏菲赫琪的女子产生好感。时年1736年3月13日。
当一位牧师对一位未婚的少女产生好感,本来也无可厚非。卫斯理生性严谨,他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她。
二人交往不断密切频繁,只是卫斯理思虑太多,一直不敢求婚于苏菲赫琪。这反而引起了苏菲极大的反感和埋怨。结果此女突然决定与另人结婚,结婚日期还定在1737年3月13日。是他们二人相遇一周年的纪念日。
当事件发生,卫斯理作为圣公会的牧师,按照条规拒绝让新婚的苏菲领受圣餐。因为圣公会规定结婚应该在发布结婚公告后,但苏菲结婚是在结婚公告之前。
这事件后又有苏菲家族的介入,卫斯理无法在立足于乔治亚。
卫斯理的性格有一个特征,就是常常因为考虑太多而在重要人生节点上迟疑过度,带来许多的亏损。思虑繁多,是他的一个软肋。
第二次情感
有一位寡妇,叫做葛丽丝莫瑞。他在管理循道会的孤儿大厦上,显出极大的品格和恩赐见证。
卫斯理不是轻易投入情感之人,开始详细的观察葛丽丝。看到其任劳任怨,满心喜乐,把大厦所有的事物代理的仅仅有条,就把她放在心上。
3年之后,卫斯理因劳累国度需要修养,恰好是葛丽丝的照顾让他恢复健康。等他醒来时,看到葛丽丝居然整夜候着他,心中感动不已。
约翰·卫斯理突然冒出一句话说:”如果我结婚的话,我想你就是我最适合的对象。”身为教会的领袖,约翰卫斯理说这句话算不算求婚,何况整句话加上”如果”两个字。考虑到约翰·卫斯理平时谨慎自己的话语,既注意外在的圣洁,又注意内在的圣洁;而在所有循道宗的同工中,他的生活言行都是他们效法的榜样。这时候他已经四十五岁,是考虑婚姻问题的时候了。当时葛丽丝·莫瑞的答复很大方得体,她说:“先生,你高抬了我。”
结果,卫斯理这次真是想和葛丽丝结婚,但是又犯了之前第一次情感关系中的问题,没有坚定肯定的表达自己的渴望。他实在太犹豫不决了。
直到有一天葛丽丝与自己的同工宣布要结婚了。这时后悔来不及了。因为又关系到循道会的同工关系,他觉得自己深深受伤。
第三次冲动
此后,有人为他介绍了一位银行家的遗孀,名叫玛丽花雪莉。这次卫斯理居然一反常态,仓促的向玛丽求婚,未曾与同工商量此事。
当结婚的消息宣布后,他弟弟都被震惊了,因为卫斯理对玛丽的印象并不好。
这婚姻的结局是悲哀的,玛丽是极为拦阻卫斯理的工作。这里不仔细讲了。
但回过头来,这显然是卫斯理的一个冲动之举,带来了几乎一生的伤痛。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玛丽。
最后寄居的日子
循道会后也开始在美国拓展,卫斯理曾经结的果子回到美国后开始建立美洲的循道会。
也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循道会对英国循道会的猜忌。最后是以卫斯理删除一些条例作为处理结果。
删除了圣公会的第三十九条,此条要求教会效忠英国王室。 删除条款中的第十五条。
至此,美国的循道会完全脱离了英国的圣公会。
1783年,卫斯理80岁。身体仍然健朗。
1784年,卫斯理发表了《宣告书》,把循道会的治理权柄过渡给一个循道会大会。
1789年,他86岁生日那一天,日记写着:
今年我已经到了八十六岁,现在我才知道自己是衰老了。我的视觉已经减弱,我的眼睛看不见很小的字,除非在强烈的光线底下。我的体力也衰残了,我走起路来要比前几年更加缓慢,对于人名、地名的记忆,都衰退了,常常需要停下来思索一番。
已经是呈老态龙钟之象
1790年,他已经无法再记录日记,需要人照顾。
1791年,88岁的他弥留之际,说:
最美好的是,神与我们同在。
1791年3月2日,卫斯理离开世界。
伊格纳丢简要生平
伊格纳丢简要生平
我写给各处教会的信,告诉他们,我甘心为上帝死,但愿你们不阻拦我。我劝你们总不要用恶意爱我;让我变为野兽的食物。藉野兽的口,得到上帝面前。我是上帝的麦子,野兽的牙齿要磨我的身体,为要使我做成基督清洁的面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激动野兽,使野兽的腹可作我身体的坟墓;不要稍留一分,来劳别人埋葬。
这是著名的“三圣”之一的伊格纳丢临死前的话(另二位为帕皮亚和坡旅甲),丝毫不惧死亡,更是将殉道看为走向基督的路径。
如此言语,不仅是振聋发聩,更是如涓涓细流,成为众教会历史长河中美妙的声音,激励后来之人。
此篇我们会来记录伊格纳丢的简单生平和其重要的思想
戴德生人生重要台阶
戴德生作为华人基督徒最为熟悉的传教士,无需要过多的介绍。他那句“假若我有千镑黄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若我有千条生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更是成为许多后来之人的激励。 此篇会略过戴德生许多事件的记载,会将笔者认为其人生关口的一些要点列出,望能够得到激励和反思。
敬虔家族的祝福
戴德生生于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其曾祖父戴雅各在循道会归主,并且在他那简陋的家里接待了约翰卫斯理。
从生活习惯来说,戴雅各带给这个家族极为简朴的生活习惯,但却在小事上依靠上帝。虽然家庭开销极少却不失施舍之心。
戴德生的父母也是一对敬虔的夫妻。其父是一位带职的传道者,母亲则是一位祈祷的妇人。戴德生的父亲在其未出生前两年便开始为中国的工作祈祷。
虽然戴德生要到少年时期才蒙恩重生,但深厚的家庭灵性传承成为其极大的祝福。
古约翰简要生平
作为人父,他的传记让人潸然泪下,因为在服侍过程中,几个孩子接连离世,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哀痛。 是的,上主藉着他做了大事,是藉古约翰夫妇的信心而作。与威廉克里的妻子杜莉丝不同的是,古约翰的妻子是有信心去承受这些哀伤,并坚信在天上能够披戴喜乐衣的荣耀。 古约翰,真的可称呼为中国的古约翰,因为他的心、他的大半辈子都挂在了中国这块土地上。
出生与成长
古约翰祖籍英国约克郡,后祖父移民加拿大。他于1859年2月10日,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幼时家境艰苦,他的父亲需要常常长途跋涉的背面粉徒步70英里带回家。以此来解决家庭基本食物需要。
也想是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古约翰吃苦的心志,也为他将来能够去古老的中国做准备。
他的妈妈名叫珍妮,是一位敬虔的妇人。常带着孩子们祈祷,古约翰甚是感激母亲在幼年给他养成的习惯。他说:
回首童年的时代,有一件事使我终身蒙福的,即我的母亲惯于要我诵读诗篇给她听。我从五岁开始,就朗读诗篇,并且读起来毫不觉得艰难。由于大声朗诵诗篇,我不期然地产生一种背诵圣经的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使我毕生受用不尽。
一般的家庭都是大人读给孩子听,而这位母亲甚是有智慧,让孩子读给她听。这期间让古约翰熟读了整卷诗篇。
古约翰在学校的成绩优秀,虽然他还要帮助家庭干很多农活。并且生性活泼、谦虚、勇敢、诚实。在学校常常在地图前凝思,好似上主在异象中呼召一般。
幼年的古约翰干农活也是非常忠心。除草不只是割去看得见的,还要挖掉野草的根。这也练就了古约翰的忠心品格。
克里威廉简要生平
克里威廉(又译威廉克里)被称为是现代宣教之父。但他出生贫寒,成长过程也没有许多优质条件。 他所给我们的见证,就是有一颗愿意出去与努力殷勤的心。他也在上主赐下的语言才华、治理恩赐、各种工作的开展上都有一些建树。 当然,克里在宣教中对家庭的建造维系是有所缺失的,在之前所写的马士曼简要生平中有谈及威廉克里的孩子是朋友们照顾的,而他的第一任妻子则因为无法承受丧子女之痛,最后精神奔溃,早早离世。 所以为了客观的描述他的一生,不仅会记录他许多的美好工作,也会记录一些人生瑕疵,以使更多的思考。
幼年
克里于1761年8月17日出生于英国中部。从小他就从伯父听闻许多惊险的航海经历,他对科学、地理、人文有极大兴趣,并且很早就显明有惊人的语言天赋。
幼年的他并未认识神,而且不喜悦读信仰相关书籍,除了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或许因此书为寓意写作,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享受。父母从小也勉强他背诵许多圣经,这事也成为他以后很大的祝福。
在12那年,克里离开学校想做一位园丁,或许也与他喜悦地理、科学有关,但因过敏问题,此事也不得不告终。
可 10.12 – 语法习惯有时并不描述事实
从语法到内涵,还有很多步骤要走
对圣经原文热衷者,会不自然的养成一个语法为上的读经习惯,甚至到了言必称语法的地步。 在一个本土文化处境中,我们需要适量考量原文语法所透露的信息。语言分化本身乃是巴别之后所有,各族语言并不具有许多语法一致,但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因上主创造的万物具有定规的运作。
在希腊文中,“结婚”的用字:γαμέω。不像汉语对结婚描述有不同的字:男方叫做“娶”,女方叫做“嫁”。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政府用词一般都用“结婚”,但社会层面显然还是用“嫁”、“娶”较多。因为这称呼关乎后面许多事物,包括名分、后裔对祖辈的称呼,七大姑八大姨…想起这些就比较头大。
马士曼简要生平
印度宣教三人组之一
华人圣徒对于马士曼或许不如对威廉克里熟悉,因后者所做的事可能更大。马士曼虽没有到过中国,但对华人的工作可以说是有促进作用。特别是他与拉沙( 一位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 )合作翻译了第一本中文圣经( 马士曼译本与马礼逊译本到底谁先翻译完成我们不做讨论了 )。 此篇主要是记录马士曼服侍中的重要节点,因中文资料缺乏,所以也会引用一些英文资料。
出生与成长
马士曼于1768年4月20日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的威斯伯勒(Westbury Leigh)。
他的父亲是一位退休的军官,为人敬虔热心;他的母亲则是一位恩赐丰富并有深厚灵性经历的女性。虽然家庭很穷,但也是活在上主的眷顾之中。
因家中贫穷,马士曼幼年并未受到许多教育。7岁时,他被送入科格索尔(Coggeshall)管理的乡村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