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肾结石疼痛无比的一些感受
周二去浙一例行体检,其他的毛病一如既往的在清单上,只是多了一样:右肾结石。
面向中文基督徒的一款圣经工具软件,方便圣经阅读者研读查考圣经,其具有多版本圣经平行阅读、原文词典、注释书阅读、串珠、BDAG3(新约及早期基督教文献希腊文大词典)、圣经人地名词典等功能。
肾结石
因为肾结石疼痛无比的一些感受
周二去浙一例行体检,其他的毛病一如既往的在清单上,只是多了一样:右肾结石。
接受、明白还是胜过?
约1.5节中的“κατέλαβεν(动词原型为καταλαμβάνω)”,是一个意涵极为丰富的古动词。不同的译本对这个词的翻译也各不相同。和合本将这个词翻译为“接受”。
此篇是做一个整理,并给出笔者认为做合理的翻译。
熟悉约翰希腊文的人应该很容易就感受到他有意将他的书信对照LXX的创世记一章。
从太初到创世,从创世到吩咐光从黑暗里出来,从此光暗分别到永远。
而约翰这里谈及的“人的光”乃是指生命而言,这生命约翰用了希腊文中最具深意的一个词:λόγος,和合本翻译为“道”可谓妙哉,因为道在中文中也是一个意义极为丰富的词。
因此,约翰福音里的光已经不是创世记中的被造之光,而是非受造之光,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来 1:3)。
我们来讨论κατέλαβεν的翻译。
这是和合本采纳的翻译选项,这里谈到的是黑暗对光的拒绝。此解的“黑暗”是做拟人的解法。可用于描绘整个世界的黑暗实际,或者人心中的黑暗。
注意,这个翻译是读不出黑暗要攻击光的意思的。但可以读出黑暗对光的拒绝。
KJV和NKJV采用的翻译,包括亚历山大的区利罗也采用此解释。这个解释注重的是黑暗无法理解光,无法明白光。
那么这个意思是在强调:既然黑暗无法认识光,那么只有光来引导黑暗明白。所以反而是从救恩的角度强调道成肉身的人子,上帝荣耀的光辉的主权行为。
此翻译去读的时候,会读出黑暗好似要认识光的感受。这又是在强调堕落之人有寻求上帝的动机。
自俄利根起始,许多希腊教父都采纳此译。中文的新译本、吕振中、当代译本等都采纳此翻译。
安波罗修认为黑暗无法阻止人看到光,加帕多加之尼撒的格里高利则直接理解为黑暗追击光,俄利根则明确表达为黑暗发动进攻。
此翻译强调的是黑暗的主动攻击行为,但结局一定是失败。
其实这个词,三个意思在这段文本中都可以使用。各自强调的重点以上都有解读。
笔者个人还是偏向于“接受”和“胜过”的联合意思,因为“认识”一译还是常常见于关身语态。“掌控”或“掌握”是一个可能合适的翻译。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读者请不要用此文去做引起教会纷争的事,谢谢。
现代奥秘派
他被称呼为“现代奥秘派”,因其整个灵性经历几乎都可以用十架约翰的著作 《灵魂的黑暗之夜》 注解。
他在华人群体被知晓,是因为他的每日灵程著作 《竭诚为主》。这本别人编集的小书对于想深入会晤上主的人,可算为一张地图,一盏明灯。
他在世年岁不长,四十出头,却滋润了许多圣徒百余年。
章伯斯的父母是在司布真的信息中悔改信主的,并且由司布真施洗。随后就与司布真一起同工服侍。
老章伯斯虽不是像司布真一样是大能的勇士,但却也是勤勤恳恳的服侍主的教会。而老章伯斯的妻子哈拿则更是一位敬虔的妇人,满有信心的见证。 继续阅读“章伯斯简要生平”
上周日相聚时,有人问起这个问题,具体的经文是在创1:3和创1:14。因各种原因尚未作答,就索性开个问答栏目,此篇作为第一篇。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 1:3)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创 1:14)
此问题在早期东方教父巴西尔的作品《创世六日》中有很详细的讲解,自己也觉得许多解释挺合适的,所以将教父的意见概括在此,作为一个解释。
上主先造出天地,然后造出光,用以分开昼夜,显出所造之宇宙的丰富,从此光暗不可混淆,昼夜不会变乱。后续才造出日月,特别用于管理昼夜。因此,太阳月亮不是昼夜出现的原因,而是上主用于管理昼夜的工具。(此处我们不讨论其他星球的昼夜)。
1.4节之受造之光乃光之本性,而后之光体则有发出光之功用。如同蜡烛可以发出火,但蜡烛不是火一般。 继续阅读“为何光先受造而光体后受造?”
从语法到内涵,还有很多步骤要走
对圣经原文热衷者,会不自然的养成一个语法为上的读经习惯,甚至到了言必称语法的地步。 在一个本土文化处境中,我们需要适量考量原文语法所透露的信息。语言分化本身乃是巴别之后所有,各族语言并不具有许多语法一致,但语言所表达的内涵是具有一致性的,因上主创造的万物具有定规的运作。
在希腊文中,“结婚”的用字:γαμέω。不像汉语对结婚描述有不同的字:男方叫做“娶”,女方叫做“嫁”。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政府用词一般都用“结婚”,但社会层面显然还是用“嫁”、“娶”较多。因为这称呼关乎后面许多事物,包括名分、后裔对祖辈的称呼,七大姑八大姨…想起这些就比较头大。
这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也是蒙受恩典的父亲
为人父十几载,现在最怕见到孩子受苦。无论是周围认识的孩子,还是网络那些不认识的。在这之中,更让人心疼心焦心破碎的,便是那生来就在疾病痛苦中的孩子。 至少在未做父亲之前,我读马可9.14-29没有特别深的感触,最多也只是作为人的基本良心情感回应,觉得这孩子真可怜,但还好耶稣救了他。 为人父之后,特别当带养具有挑战性的孩子时,需要极大恩典和信心之时,每每读到马可的这段,总会有许多的感触。是的,我好似那位父亲,说了那句: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今天,第一次完整用希腊原文读完了马可的这段文本。注意到一个文本的细节,引用如下:
[Mak 9:24] Καὶ εὐθέως κράξας ὁ πατὴρ τοῦ παιδίου, μετὰ δακρύων ἔλεγεν, Πιστεύω, κύριε, βοήθει μου τῇ ἀπιστίᾳ.
加粗的两个字,其实是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词。当然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简单解释如下:
- Πιστεύω,动词;现在时态、主动语态、直述语气、第一人称、单数。意思是我相信。
- ἀπιστίᾳ,名词。意思是不信。
因和合本已经取了一个意译的翻译,将ἀπιστίᾳ解释为“不足的相信”。今天我们愿意在更广阔的角度中理解这一节文本。
之前写过一篇“彼得责备耶稣”,今天对照马太又有一些有意思的理解,写在这里。这篇更是印证了当彼得听闻拉比谈及自己的使命时的复杂心情。 (希腊文本使用 Byzantine text form 2018)
原文如下(为行文之便,也包含了21和23节):
[Mat 16:21] Ἀπὸ τότε ἤρξατο ὁ Ἰησοῦς δεικνύειν τοῖς μαθηταῖς αὐτοῦ ὅτι δεῖ αὐτὸν ἀπελθεῖν εἰς Ἱεροσόλυμα, καὶ πολλὰ παθεῖν ἀπὸ τῶν πρεσβυτέρων καὶ ἀρχιερέων καὶ γραμματέων, καὶ ἀποκτανθῆναι, καὶ τῇ τρίτῃ ἡμέρᾳ ἐγερθῆναι.[Mat 16:22]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αὐτὸν ὁ Πέτρος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ᾷν αὐτῷ λέγων, Ἵλεώς σοι, κύριε· οὐ μὴ ἔσται σοι τοῦτο.[Mat 16:23] Ὁ δὲ στραφεὶς εἶπεν τῷ Πέτρῳ, Ὕπαγε ὀπίσω μου, Σατανᾶ, σκάνδαλόν μου εἶ· ὅτι οὐ φρονεῖς τὰ τοῦ θεοῦ, ἀλλὰ τὰ τῶν ἀνθρώπων.
上面加粗加色的词按照顺序分别为
- ἐπιτιμᾷν,责备。指彼得再听到拉比述说使命时,对耶稣直接的责备。
- Ἵλεώς σοι,这句话是要重点分析解释的,见下文。
- εἶπεν,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联合马可的经文,其实是责备的语气。
Ἵλεώς σοι 是一个当时常用的短句,用来表达“愿上主怜悯你”这个意思。
我们和合本翻译为“万不可如此”,是一个意译的翻译。
如果直接翻译为“愿上主怜悯你”,那是一个更具有冲击力的翻译。因为彼得在耶稣谈及自己使命时,认为自己的老师错到一个地步,需要上主的怜悯!
当然这的确是当时的一句俗语,要表达谈及的事情不会发生。
你可以尝试读读直接的译文,是完全不同的冲击力。
彼得斥责耶稣背后是魔鬼的作为
中国人有句话叫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老师的尊重是自然之事。其实不仅是中国人,各方各族各国各民都有这样的美好传统。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夫子,跟随他的学生也尊重他们的老师(当然心灵仍然有许多起伏波动)。 但今天所要记录的经文,则是让我自己跌破眼镜,遂记录在此。
文本是在马可 8.32,引用如下:
[Mak 8:32] καὶ παρρησίᾳ τὸν λόγον ἐλάλει.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αὐτὸν ὁ Πέτρος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ᾷν αὐτῷ.
所要分析的是加粗词语:ἐπιτιμᾷν。
邪恶的巧计
今日读到 马可7.9 时,一个词映入眼帘,它叫做 Καλῶς。它本身是一个美好的词,褒义的词。当然在 7.9 里面,他成了一个反讽的词。
当初造之人心灵歪曲谬改上主命令(伊甸背道事件),从此以后人类社会就有了“伪善”这个词。这是一个刺耳的词,一个人宁可被定为恶霸,也不愿意被人说伪善,因为伪善意味着不真。
复活的耶稣与抹大拉马利亚相互的称呼深意
当巴别塔事件之后,人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且形成不同的语言。人与人的相处中,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会显出某种人与人的亲近关系。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何会流泪呢?是因老乡用同样的乡谈,老乡又有许多类似的成长经历和共同记忆,这极大的缩近了二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