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整理了奥利金(Origen)的一些生平资料,能够一瞥他对东西方教会的影响程度。特别是他的三重释经学,对东西方教父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篇算是头脑风暴,记录下思路。
奥利金对圣经的钻研程度非常人所及,常常研读至深夜,且明白后便有极大的遵行动力。这在其自阉之事上表露无遗。
从其留存的作品来看,他主张任何的圣卷文本都有“体、魂、灵”三重含义,每一处细节都值得仔细思考斟酌与祈祷寻求。 继续阅读“记录些关于释经路向的思考”
面向中文基督徒的一款圣经工具软件,方便圣经阅读者研读查考圣经,其具有多版本圣经平行阅读、原文词典、注释书阅读、串珠、BDAG3(新约及早期基督教文献希腊文大词典)、圣经人地名词典等功能。
释经路向的思考
前阵子整理了奥利金(Origen)的一些生平资料,能够一瞥他对东西方教会的影响程度。特别是他的三重释经学,对东西方教父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篇算是头脑风暴,记录下思路。
奥利金对圣经的钻研程度非常人所及,常常研读至深夜,且明白后便有极大的遵行动力。这在其自阉之事上表露无遗。
从其留存的作品来看,他主张任何的圣卷文本都有“体、魂、灵”三重含义,每一处细节都值得仔细思考斟酌与祈祷寻求。 继续阅读“记录些关于释经路向的思考”
怎么面对心灵的懈怠
最近在读马丁路德的《桌边谈话录》和俄罗斯荒野闭关独修圣徒塞拉芬的《塞拉芬的生平》。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信仰之路上的一个劲敌:懈怠。
他俩其实是不同的教会传统,而且马丁路德对修院建制可谓是深恶痛绝。如果让老马去阅读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圣徒传记,我估计他应该是直接把这传记扔进拉圾桶。
不过笔者居然在这两本作品中,看到了一些类似的表达和描述,真不知马丁路德发生什么不可知事件,导致马丁路德如此仇视修院和修士,估计还是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的原因。
好了,不说无用之言,我此篇是想要谈谈在不同的教会传统中,对生命之敌人的面对和回应的操作。 继续阅读“两种不同传统对心灵懈怠的认知与处理”
昼夜思想耶和华的人是有福的
今日读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其中一则(第一章5则),是谈及他对历史上各种圣言理解的一些意见,觉得蛮受益处。然后对此话题也曾经有过一些思考,把过程记在这里。
上主是明确要求我们要想圣言的,这是一个人能够好好在地上敬畏他生活的根基。当我读老马的这一篇时,我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的词语,是和想有关系的。分别为:臆想、默想、渴想、思想。
当我们不是以祂的话为基础,天马行空去想许多事物,甚至最后笔录成书,实无益处。老马谈到那时他的许多对手,都是以传统的解读、自身的经历去注解圣言,都不是老马的对手。而他则基于“唯独圣言”,开始处理许多的问题。
他说:
我之所以能够驳倒对手,使他们哑口无言,就在于我明白这个道理,而他们从来不试图去理解圣言,他们疏忽沉寂。他们说话,写作,教授,都只依靠他们散漫的想象。
老马还特别谈到一位意大利的方济各会会长:伯纳文都拉。在修院的日子里,老马可以说是在他的作品上下了许多功夫,但是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操作。
他也读过伪丢尼修的《神秘神学》,认为那完全是无稽之谈。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马丁路德对《神秘神学》这书的看法。他其实是要强调,这些以主观经验构建起来的系统,并选择性的用一些圣言节作为支持,是不稳固不靠谱的。
所以,不要天马行空的去想圣言。也不要用主观经验建构神学系统,并选择性的用祂的话予以支持。
独居翻译?
今天读马丁路德的《桌边谈话录》(The Table Talk of Martin Luther),谈到耶柔米的翻译工作时,他的这句话在我眼前一亮:翻译者不应该单独工作。
当谈到翻译工作时,或从不同语言族群彼此认识的角度,或从知识传播的角度,都极为重要。
当巴别塔之后,人类开始出现方言,变乱语言是上主对人类悖逆的一个拦阻方式,而且马上奏效。
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同族群之间的语言不断细化。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地区,差不多10公里为一个粗略的方言改变线,每过十公里,语言就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变化,虽然听得懂。
而翻译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找到精准译达的语素。这种精准度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来,而是一定要认知目标语言的文化并尝试目标族群生活才有可能明白。
近期抱恙,不知是染了风寒还是新冠阳了。总之又是一段抱恙岁月。期间需忍耐作工,浑身发冷,还好一切都平安。
但写这篇,是想总结一下圣经中,还有教会历史上,在面对疾病这件事,应该有的敬虔训练。
约伯所遇的挑战中,其中一件就是全身毒疮,从头顶到脚掌。新约中,将约伯的持守,表达为约伯的忍耐,而疾病中的忍耐是其中之一。
如何藉圣灵训练良心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 (罗 9:1)
一位初蒙恩之新造的人,一切对他都是那么新鲜,那么自由,由此开始他新的征程。
记得一位姊妹曾经说过:
真的是新造之人,我得重新学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怎么吃饭,怎么睡觉…一切都是新的。
她的意思乃是指自己的身份变了,就需要重新学习天国子民的生活样式。这是非常形像的表达。
当新人开始在基督里成长,最重要的乃是心灵的成熟和增长,圣言在多处提及这类,这里引一处:
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 (提前 1:5)
此篇分享的就是良心功用的恢复、增长、成熟以至于能发挥护己爱人之功用。
一起来写日记记录吧
钟马田曾经说:如果你读过教会历史上任何一位信心伟人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很懂得管理自己和操练自己。可以说,这是所有信心伟人的共同特征。如马太亨利、大卫布莱纳、爱德华兹、约翰卫斯理、怀特菲尔德。从他们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不管他们属于哪一宗派,都深谙自我管理之道,生活极有规律,而且他们都非常重视这件事。
现代圣徒极为缺乏操练之心,甚至有时候会轻看极为枯燥的重复性生活。每日定时的祈祷,每日定时的阅读圣言,每日定时的散步默想,每日定时的和儿女交流…
今日我们说第一件重复性操练:记录日记。
对于传记的作者,如果有主角的第一手资料,那就是如获珍宝。而这第一手资料,最为宝贵的是主角的日记。旁人对他的评价会值得参考,但心路历程最好的显露就是日记。 继续阅读“操练敬虔:记录日记”
建立神学架构
在火车回来的路上丰富一些以前的内容。内容较为概括,但大致已经形成整体认知。
华人教会一直较为轻看神学架构类的知识,喜欢直接触及神学思想最具应用的一块:应用神学。
这样的操作和认识就会使得教会很难不断得以丰满,又因为常常回念那些圣灵在几百年历史中的工作而难以跳脱这样的眼界。并非是否定过去,而是肯定过去以超越过去成就圣灵在华人教会的时代性更新的工作。为的是让教会更有丰满的样子。
其实神学无处不在,他不仅仅是狭义的系统神学而已,而是广阔到无所不容。因为神学所触及的领域应该是囊括上主所及领域,所以实乃无所不包,包含了创造主与一切的受造物。当然我们又得承认人的理性与灵性的有限,所以实际乃是不断认知上主的历程。
本篇所谈及的术语并没有明确核实于现今流行于学术界的神学术语,所以必要时文中会有一些简单注解。
基督徒性教育的简要大纲
[创 1:27]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 2:24]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林前 6:15-16]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是基督的肢体吗?我可以将基督的肢体作为娼妓的肢体吗?断乎不可!岂不知与娼妓联合的,便是与她成为一体吗?因为主说:“二人要成为一体。”
在青春期中,身体与心灵一起增长,也不断成熟。这个过程会经历身体与心灵的变化,社会上的青春期性教育注重的是生理知识,却介绍抵挡上帝的性伦理。在如今淫乱邪恶的时代,本课程旨在从圣经真理的角度教导青少年认知自己生理与心灵的变化并作出合乎真理的回应。
这章的内容是东西大分裂,作者简要的从分裂前的积累,分裂的核心问题,分裂的定局,分裂后的延续,复合的尝试,并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作为结束。以史为镜,还是有一些感受要写。
这章的内容是东西大分裂,作者简要的从分裂前的积累,分裂的核心问题,分裂的定局,分裂后的延续,复合的尝试,并以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作为结束。以史为镜,还是有一些感受要写。
一、政治和信仰的联合,吃亏的一定是信仰群体。那时显然的,神圣罗马帝国有等同于天国的味道。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在这块的认知就比东方要强一些。包括如今的俄国东正教、乌克兰东正教等,将政教捆绑,吃亏的一定是信仰一方。书中谈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也谈及了两个核心的教义争论:教宗权柄与和子句的问题。
二、分裂的核心问题:教义争论。这个可能是从西班牙开始的,为了反对亚流主义,在没有会议沟通的情况下加入了和子句。这个做法引起了东方极度的反感。而罗马也把平等中的首位变成了具有实际权柄的首位,即教宗的权柄统管所有教会。这两点都是东方不能接受的。这给我们有几个提醒:一是任何教义立场的问题不能私自一个人或一群人做决定,一定要众教会层面大家认为可以代表整个地方教会的人一起交流决定。二是教会领袖切忌不可私自提升某种决定权,或不经过沟通自己做决定,都是破口。
三、罗马和东方都不互相谦卑。1054年公使与牧首的零沟通处理问题,成为实际分裂定局。本身想解决问题,结果事情越搞越大。所以在找要做教会之间事务处理的人员上,又要有立场又要谦卑,并且要能够分得清问题的主次与原则与否。
四、十字军东征将上层问题变为会众的对立。这里夹杂了太多的国家、民族、信仰的东西,是个混合体。仍然把尘世国度看为天国。最后双方变成动刀动枪,书中说比穆斯林进君士坦丁堡的作为还不如。
五、分裂后复合的问题。分开后再合在一起那是难上加难。越是时间久远越难复合。书中记载了两次机会,很多是政治性因素过多。如果要处理教会分裂复合问题,单从信仰层面就可以,不要涉及其他非信仰因素。